格力、美的布局医疗器械 ,海尔生物告诉你这不容易
家电进军医疗器械,“豪掷”之后如何赢得红利?
格力、美的和海尔三大家电巨头胶着竞争多年,每一方都在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
今年年初疫情发生后,“董小姐”高调宣布欲砸10亿重金布局医疗器械领域,研发高端医疗设备。随后,格力相继成立珠海格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格力新晖医疗装备有限公司,而就在上个月,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又发生经营范围变更,新增消毒器械、医疗器械、实验室设备等,相关动作不断,格力跨界进军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放眼国际,医疗设备业内合称“GPS”的GE(通用电气)、Philips(飞利浦)和Siemens(西门子)三巨头,无一不是家电起家。1896年,飞利浦和GE双双研发X射线仪器进军医疗器械领域,西门子医疗同样成立于当年,如今已成为西门子旗下最赚钱的子公司。百年之后,三家都曾不约而同地转让旗下家电业务,深耕医疗器械市场。
在这方面海尔已先行一步。海尔集团2005年成立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去年在科创板上市;美的也在2017年耗资292亿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并与广药集团合作布局医用机器人等业务,不过此后再未公布进一步消息。
“豪掷”之后,如何赢得红利
国内家电巨头“豪掷”之后就能赢得红利吗?
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统计,2018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5304亿人民币,预计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1%,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同期增速。除了高增速下诱人的市场空间,长期从事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凯乘资本创始人邹国文分析指出,家电巨头布局医疗器械的理由还有许多:
第一,政策春风利好,核心是鼓励进口替代,解决“卡脖子”问题;
第二,医疗器械无专利悬崖,这一点与生物医药不同,4+7政策对不具有创新性的药企影响很大,而在医疗器械领域暂时不存在这一问题;
第三,国际对标。以美国为例,从2009年到2019年十年间,美股共诞生14支市值100亿美元以上的十倍医药股,其中8支为医疗器械,包括上涨了178倍的精密科学、上涨了82倍的德康医疗等,但仅有3支为创新药、3支为医疗服务;
最后,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医疗器械类似高端制造业,和格力、美的、海尔最具有协同性,还有毛利高、污染小,单位产值高等优势。
不过,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医疗器械涵盖面极广,细分领域众多,且大多有着高投入、长周期,认证门槛高、见效时间长等特点,以何种策略、从哪一赛道入局,考验着跨界者的选择。在格力和美的的进军步伐尚不明晰的情况下,不妨看看“探路者”海尔生物(688139.SH)的发展如何。
细分赛道求突围
一向主张多元化战略的海尔集团,在医疗器械领域早早布局。2005年,海尔生物在集团内部创业的环境下孵化诞生,主营业务瞄准了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
由制冷家电延伸到生物医疗制冷设备,看起来似乎是一条合理“捷径”。但事实上,生物医疗保存物涉及生物样本、血液、疫苗、药品及试剂等,对存储设备的温度要求极为严苛,技术壁垒较高,市场也几乎被国外厂商垄断,新入局者要分得份额并不容易。要知道,以迈瑞医疗等为代表的头部国产医械企业,很多都是从代理起家,后转为自主研发。
在当时的情形下,“背靠大树”的海尔生物选择了自主研发进行技术攻关,而海尔集团多方面的扶持也确实给足了前者底气。
海尔生物此前公布的上市招股书披露,在技术上,海尔集团曾将双方共有的76项专利无偿转让与海尔生物;在高管人员上,谭丽霞、周云杰、刘钢等均为海尔集团高层,且不在海尔生物领薪;此外在品牌、采购与业务系统等多个方面,集团也给予了海尔生物极大便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尔生物专注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这一细分赛道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逐渐建立起覆盖-196℃至8℃的全产品线,取代进口品牌站稳了脚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海尔生物2017年在中国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的占有率为35.8%,位居行业首位。
2011年,海尔生物的医用冷藏箱及冷冻箱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PQS认证,在完成技术追赶后加快向海外扩张。上述报告显示,海尔生物2017年在全球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份额为10.7%,排名第三。2018年海尔生物实现境外收入2.2亿,较上年增幅达59.38%,2019年境外收入2.3亿,维持稳定。
2019年10月,海尔生物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海尔集团。
尽管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生物在低温存储市场的龙头地位基本稳定,但从盈利能力来看,其2017~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6039.15万、1.14亿和1.82亿,与海尔智家上百亿的净利润相比,显得尤为羞涩。
其实,就毛利率而言,海尔生物近三年始终保持在50%以上,远高于海尔智家的30%左右。但问题在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仅是医疗器械领域中一个极细分的行业,市场空间有限。放之整个医疗器械领域,海尔医疗在上市公司中的表现也并不亮眼。根据2020年一季度年报数据,无论从净利润还是ROE等角度排序,海尔生物都难以挤进前十。
海尔生物总经理刘占杰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在超低温技术打破国际垄断以后,海尔生物的发展就遇到天花板了。”
为摆脱低温存储的单一定位,海尔生物近年来多次尝试业务拓展。
一方面是布局全新业务领域分子诊断POCT行业,但似乎并未成功。
海尔生物在2017年成立分子诊断研发团队,2018年又出资2000万美元,认购香港分子诊断公司梅莎生物30.09%股权,并与梅莎生物共同设立海美康济,海尔生物持有海美康济75%股权。但意外的是,海美康济成立后直到2019年4月尚未开展业务,今年1月,海尔生物将其全部持有的海美康济75%的股权以2700万元转售。
另一尝试则是向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这是海尔生物从2015年以来的主要发力点,也吻合海尔集团近年来意图“构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生态品牌”的整体发展战略。
具体而言,是针对生物样本库、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等场景,将智能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用冷藏产品,提供从设备到信息化系统等生物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有媒体报道,海尔针对疫苗接种场景开发的智慧疫苗网能够实现疫苗安全的全程可追溯,目前覆盖我国1000多家疫苗接种网点。
2019年,海尔生物投入1.2亿用于物联网项目的研发。这一模式能为海尔生物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吗?关键在于医院、生物制药公司、高校等科研机构、检测中心、疾控中心等下游客户是否有强需求愿意为此付费。
今年以来,多份券商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生物安全法立法正在加速,同时叠加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生物安全重要性有望得到进一步重视。而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等作为基础仪器设备,是生物安全领域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也可能面临更高的产品要求和市场需求。
也就是说,受益于政策法规的持续利好,行业下游应用场景将迎来扩容,但考虑到这一过程的实现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海尔生物转型的成长红利在短期内可能并不明显。
对标国外家电巨头布局医疗器械的成功案例,无论提前进场的海尔生物,还是新晋挑战者格力、美的,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鉴于医疗器械领域高投入、长周期,认证门槛高、见效时间长等特点,跨界进军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建立起自主产品和品牌,打破已有的市场格局,这意味着,即使“豪掷”十亿也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获得回报。
凯乘资本 WinX Capital 是中国领先的大健康领域投资银行。创始团队有5位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金融博士,一线团队有平均10+年管理及投资并购经验,累计投资并购金额近300亿元。总部位于北京及上海,覆盖3000余家活跃投资机构及产业集团。
联系邮箱:info@winxcap.com。
我们欢迎各位的合作,同时我们也正在招兵买马。可以点击:凯乘资本介绍,招贤纳士 查看更多。欢迎大家关注和反馈。
往期文章